春秋鲁国风云第215章 齐患难消:爱财如命的齐懿公又来打鲁国了鲁国还吃得消么
虽然我们说鲁国的三桓将撑起今后春秋鲁国的舞台,但是现在唱主角的,仍旧是鲁国公室,代表人物当然是国君鲁文公。 鲁文公应该可以松口气了吧,毕竟对外关系上,牢牢抱住了晋国大腿,尤其是与晋国中军元帅赵盾的关系非常好。最可怕的齐国总算又回归了和好,甚至连楚国这样被中原诸侯视为洪水猛兽的超级大国,鲁国也是有着友好基因的。 其余的,包括秦国在内,鲁国几乎与所有的列国诸侯都和平相处。当然,那个原本是传统联姻关系的邾国则已经成为世仇的模样了。但不用担心,对付邾国这种小瘪三,鲁国靠自己的力量绰绰有余。 你看,公元前612年,一向眼高于顶的宋国,居然派出大司马华耦赴鲁国聘问,而且礼节非常到位。紧接着,曹国国君曹文公亲自赴鲁国朝见。 注意,这个是朝见,不是聘问。聘问是对等性质的,而朝见,意味着曹国把自己当成是比鲁国低一个级别的那种性质。注意啦,这是五年内,曹国连续两次赴鲁国朝见了。 鲁文公非常高兴,但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有一个人,已经把这世道看得很穿。他认为,晋国那边不用担心!而且是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晋国再强大,但有一种武器可以分分钟击垮晋国! 这个人,就是齐侯齐懿公。这种武器,就是钱财! 齐懿公上次赔了夫人又折钱,本身缺钱的他一直忿忿不平,总想着要把损失连本带利捞回来。他对着春秋羊皮地图看了一遍又一遍,感觉这年头要捞钱的话,貌似也就从鲁国那里还可以弄点钱来。 那就去向鲁国要吧。当然,这个要并就是腆着脸去向鲁国讨,齐懿公的办法就是入侵鲁国,反正你鲁国又打不过齐国,最后还不是拿钱来解决问题? 齐懿公也很清楚,鲁国一定是会向晋国打小报告的。你打小报告,随便,尽管打就是了。晋国一来,那寡人就出钱贿赂。然后,以双倍的价格从你鲁国身上要! 齐懿公越想越觉得自己是弄钱的天才,那就这样定了。公元前612年冬,齐懿公率军进攻鲁国。而且,齐懿公居然还找了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你鲁国佬不遵守有关礼制,寡人看不下去,必须讨伐! 什么理由?原来,几个月前,具体讲是周历六月初一,夏天的时候,发生了日食。春秋时期日食现象当然与现今一样,是天文现象,说起来那也是偶尔发生。但春秋时期列国诸侯以及周王室是必须要记录这样的天文现象的,因为日食被认为是上天将要大事降临人间的征兆,从上到下必须要有应对措施。 如何应对当时是有礼制规定的,发生日食,周天子要降低膳食标准,并撤去音乐,同时要在土地庙前击鼓。列国诸侯,则是用玉帛在土地庙前面祭祀,也要击鼓,但这个击鼓只能在朝堂上击。 鲁文公虽然在土地庙前祭祀,但他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擅自提升了日食祭祀的规格,即他没有用玉帛而用了牺牲。而且,击鼓也居然在土地庙前举行了。这不是明显违反了规定么? 这事在鲁国国内被那些整天把礼制放在嘴边的老学究们给批评了一顿,这本来是鲁国国内的事,但可悲的是,七传八传,传到了齐懿公耳朵。齐懿公眼睛一亮,这不就可以拿来说事了? 齐懿公下令讨伐鲁国,抢了鲁国边境一些城邑,然后又出兵讨伐了曹国。讨伐曹国的理由,齐懿公也找到了,因为你曹国居然自降级别,最近几年连续两次赴鲁国朝见,还要不要诸侯之礼了?鲁国这种违反礼制的诸侯你也朝见,怎么不见你曹伯来朝见寡人啊? 齐懿公也不管不顾了,干脆将齐国大兵派往曹国抢了一把! 鲁文公又气又急,心想这不刚刚与你齐国和好,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啊?但打又打不过齐国,而且这一次自己确实也是违礼在先。但鲁国违反礼制的事,你齐国人管得着么?你齐侯也太欺负人了吧? 季孙行父也非常气愤,他对鲁文公道:“主公,这个齐侯,也太霸道无礼了。这种人,以后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但发牢骚是没有用的,鲁文公的应对之策就两条,一是加紧防备,坚守城池,最多也让你齐国人在城邑野外抢一把。二是立即派季孙行父出使晋国,向晋国打告状。 晋国人接待了季孙行父,对这次齐国入侵鲁国,晋国人虽然对齐国非常不满,但也委婉指出你鲁国确实不应该违反有关日食应对的礼制。 季孙行父叹了口气,道:“寡君认为,‘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唯有真正敬畏上天,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寡君提升日食祭祀的规格,这就是希望上天多降福给敝国。这虽然有点小过,但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就不能算是违反礼制。 倒是齐侯,他自己不讲礼数,自己弑君夺位,再随意讨伐诸侯,这算什么礼?礼,是用来顺应上天的,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齐侯自己对天道不敬,反而四处讨伐诸侯,他就是不知道‘胡不相畏,不畏于天’!齐侯多行不礼之举,岂得善终?” 在精通《诗经》的鲁国上卿季孙行父面前,晋国人也不得不佩服,明明是鲁国人违反日食时的祭祀之礼,却被这位季孙行父说成是尊重上天、顺应天道、爱护百姓的正当之举! 看来,打人鲁国是弱爆的,但打口水战,估计全天下也就鲁国人最牛叉了。 但鲁国的事对晋国来讲确实是要事,晋国作为诸侯联盟盟主,总不可能让全天下的列国诸侯中对晋国最尊重的鲁国吃亏吧?你齐国佬也实在太不是东西了,去年刚组织联军准备教训你,结果你向国君行贿后逃过了一劫。这一次,不管如何也得教训教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