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初任中书省(1/2)

作者:张阳李玥

大唐人生张阳李玥第四百七十五章 初任中书省

大家上早朝脚步都很快,身后还有零星几个官吏,急匆匆往太极殿赶去。

张阳脚步不紧不慢,“这家伙现在活得还算不错?”

许敬宗也是一脸发愁,“每天好吃好喝的,养了这么久很是废银钱,要不还是杀之而后快?这人竟然还放言要骊山织造术。”

听着话语,张阳的神情显得平澹,好似在听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过去三个月了,高昌那边查得如何了?”

“回尚书都已经在查了,他们多是叔侄一脉在外做事,听说背后是以母系一脉的人为主,多数消息很零碎,能够找到的人也不多,只要这些人到了天山附近,高昌便会有所察觉,已经盯着了,是否动手全看尚书的意思。”

走到太极殿前,此刻大家还成群聊着家常。

张阳看向朝班前列的位置,魏征果然不在。

“老许。”

许敬宗躬身一礼,“敢问尚书如何吩咐?”

张阳叹道:“你出面一趟,去和这个姓安的好好聊聊,聊完之后买点祛风寒补气的药材,去拜访一趟郑公。”

“下官明白了。”

骊山的织造术自然不能轻易交给别人,更不可能给这个姓安的,现在的工厂技术还没有成熟,提高技术水平一直都是骊山的方向,技术便是骊山立足之本。

这世上明眼人不少,一眼就能看出棉布的核心就是织造技术,往后寻这门技术的人只多不少。

张阳在自己的位置站定。

皇帝一直都是按照时辰来上朝的,这一次朝会主要议论话题是科举,吏部,户部,兵部还有卫府将军们的议论更多一些。

卫府也需要补充人手,尤其是学过兵法能够治军之人。

至于文官这一边,长久以来一直都是缺人的。

李世民为了抵抗世家,除了下定决心要开科举,也不向士族门阀低头。

没有士族门阀来为朝中官吏作为补充,这也导致了朝堂缺人的情况一直都在常态中。

礼部开辟了外交院,也有了自主招收人手的权力。

科举对礼部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

更不是礼部可以插手的事情。

事涉官吏分配,这等大事除了李世民的亲信,多数人依旧保持着缄默。

在高陵县有一个地方是渭河与泾河的交错口。

在那里便有一个奇观,清澈的泾河与浑浊的渭河交汇在一起也是相隔两边。

河道的交汇处,一边是黄土高原下来的浑浊河水,另一边是清澈的泾河。

这便是所谓的泾渭分明。

外交院做事也要泾渭分明,不该掺和的事情不掺和。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议论,目光看向朝堂的左侧,张阳身为礼部尚书,现在站在朝堂的板着脸,“不妨事,老夫不爱吃。”

张阳又是扫了一眼,“赵国公?”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像是在压制心中的怒火,说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郑公平时坐那个位置,郑公重病在床嘱托下官协理一些政务。”长孙无忌指了指一旁的座位。

高士廉走了之后,朝中就有了三相,分为侍中,中书令,尚书左仆射。

此三人关系特殊,而正经的宰相司空之位一直都空缺。

这又设计了当初李世民登基安排吏治,又是封相困难。

以至于中书省诸多事宜,三位上官共同处理,李世民也可以多听取一些意见,李世民在权力的安排上一直很小心,天可汗在位期间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一家权力独大的情况。

现在看来隐约已经有了内阁三首辅的样子。

张阳在郑公的位置上坐下,桌桉上也没有放着奏章。

身为中书侍郎,这是张阳,也没有去打理。

就这么坐了半个时辰一动不动。

李承乾皱眉思量心说这人是睡着了吗?

郑公不在中书省,多数的奏章也都交给了赵国公与房相。

也有人想要将奏章递给张阳,可看他闭目盘腿坐着的模样,犹豫之下还是交给了赵国公和房相。

“你就打算这么坐一天吗?”长孙无忌实在忍不住开口说话了。

话语声不大,但四周还是有不少的目光看向张阳。

此人一到中书省就将茶叶蛋分给了众人,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大家也都无视了他。

李承乾连忙上前,“孤这里正好有一件棘手之事,需要你看看,给一些指点。”

太子率先解围,走到张阳面前。

众人再次低头忙着各自的事情。

坐久了就腿麻,张阳站起身,“不知是何难事。”

李承乾皱眉道:“在襄州有一州府长吏想要开办官学,可是对方一直推诿,这便带着地方的乡绅前来,孤想要问个清楚,希望能够将官学开办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