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破题(2/2)

作者:肥鸟先行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第449章 破题

这也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的,算是一篇主旋律的合格文章。

同时也响应了皇帝的喜好。

作为同考官,颜真卿是需要阅卷实务策的。

他已经将顾况和韦应物的名字记在心上了。

科举考试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实务策的答卷是要交给皇帝看的。

如果不能从中选出好的考卷,那就是他们这些考官的失职。

所以大唐虽然有行卷的陋习,但是整体考试的目的还是向上的,还是要为了国家选拔贤才。

而大唐的历代皇帝也重视科举,不仅仅会自己阅卷,还会经常会亲自出实务考题。

但是到了明清的时候,科举考试已经沦为卷王的竞赛,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僵化,八股文的要求越来越死板,这样的文章皇帝自然也不愿意看了。

这时候的科举考试也不考策论了,为国选拔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才这个目的已经失去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因此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舞弊案件反而要比唐宋更多。

颜真卿这时候抬起头看向了王成伟。

之前看王成伟是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礼记对夏周的论述,即“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唐代儒生对于经典的态度,也是颇为实用主义。

圣贤说的对的,自然拿起来就用。

圣贤说的不对胃口的,就弃之不用。

经过南北朝的乱世,现在的儒家是非常务实的,毕竟不务实的儒生,早就被北朝的皇帝,南朝的武将杀光了。

颜真卿不是惊讶于王成伟否定经学,而是他的论点。

王成伟在接下来的文章总结,上皇执政初期,重视文治,却不注重教导百姓,导致天下沉浸在享乐奢靡之风中。

后期又追求霸业功绩,却不知道与民生息,南征北战又让边镇军官士兵过于追求军功,盲目的挑起战争,破坏了国家的有序发展,地方藩镇坐大。

王成伟认为这都是上皇没能平衡好文和质的关系,没有及时变法革新的原因。

所以王成伟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变法永远都在路上”,朝廷需要根据世风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朝廷中的文和质的变化,这样才能让天下人人都成为君子,才能天下长治久安。

而下一句话更让颜真卿惊讶,王成伟认为,至德两年,陛下登基都是在收拾烂摊子,收复两京说明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朝廷也要从平叛过度到恢复天下元气的日常工作中。

所以王成伟请求皇帝改元!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