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年有颐第17章 唏嘘的闲话
连着几天的雨水,虽不大,可是又让烂泥渡的条条弄堂中积了水。
居民早晚出入高峰过了以后,这些老弄堂显得更加颓败起来,就像进入了高龄暮年、寻不到可振奋的工作来做,于百无聊赖中寂寥地消磨着一天天难以充实的光阴。
幸亏,紧邻烂泥渡这一带几条规划中的干线道路建设得愈发热火朝天。各段工地间那股子积极奋进、大力拓展的态势,激励、支撑着经过的人们,不断地去畅想——这片同在上海、只隔了一道黄浦江、却在浦西地区盛势发展下自卑压抑的地区,未来可能拥有怎么蓬勃的气质与力量?
相比上班的中青年心怀期待的兴奋与忙碌,季存租住弄堂中的老人们整个生活是平静少波的,就算经历了些许家庭的争执,心中的情绪也像一滩滩与水系隔离的水洼,被风吹出些许波动后,很快又在无聊的日子里归于寂寂的平静。
咏萍带着儿子秦毅回婆家后的几天,唯一在弄堂里发出兴奋声音的,是一户人家往所购商品房搬迁时,欢庆喜悦的鞭炮声。
看着相伴几十年的老邻居,喜滋滋登上搬场小货车,一脸快乐地离开,杨阿公对季存叹息:“解放前,浦东就不是富裕人家要蹲的地方。几十年过来,像烂泥渡这种地方到处老旧、破破烂烂,要啥没啥,想买点像像样样的东西、舒舒意意地看场戏,面上有光请人吃顿贵的席面,都要跑到浦西去。啥人还愿意长蹲?……要不是有浦东开发的好消息,让大家有了盼头,只怕有点条件的人家都会想办法到浦西去买房子!”
是的,季存在天天等候、乘坐公交出行与往返时,也在乘客们的议论中听说了:在上海商品房政策于1990年出台后,不少浦东家庭特别是烂泥渡的人家,就纷纷拼凑了钱款,尽可能到上海其他经济发达、配套成熟、具备生活环境优势的地区买了房子,拖家带口搬离。
“我是对这处蹲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有感情,现在又有动迁的可能,要不然,我儿子和囡也准备在徐汇区买套商品房,让我迁过去。”目送搬场车开出了弄堂,杨阿公回身,不舍地拍了拍自家会“簌簌”落灰的老房外墙,眼中透着不舍。
季存想起了自家几年前推倒重建的老房,要不是年久难修,父母也是舍不得拿钱出来翻盖的。
可因为他这个一心求学的儿子在,他们没办法像村里一些家庭,凑足了儿女打工赚来的钱,翻盖足够宽敞的房子。连地砖也没办法铺足,只勉强铺了堂屋。
因此,他的父母对于拒绝那一位的联系有了更充足的理由:“辛辛苦种下的田,眼看要收粮了,凭什么让没花力气的来夺呢?”
杨阿公不知季存满眼愁绪为的什么,只当小伙子还在为工作着急,和老邻居们搓麻将的动静都小了不少。
在咏兰带着念申更多地往浦西去寻找工作机会,咏萍无奈陪着儿子秦毅回到婆家居住后,任家旺夫妻明显闲暇了些。家中没有孙辈的于阿姨,便每日里约了他们,一起跑到杨阿公家来玩麻将。
杨阿公总是提醒说:季存要准备面试与看书充电,叮嘱他们小声一些,再小声一些。
可老房子的隔音条件很不好。季存在阁楼上回来,或多或少能听清他们的闲话,零零碎碎听知更多住户的家长里短,包括:
这几条弄堂中,谁家买了商品房,举家搬离后,不管不顾租客的素质,导致噪音不断、共用水龙头漏水,还有人私接电线偷电……
又有谁家准备结婚的小夫妻吵闹,咬定了不要在老屋里安置婚房,逼着父母、祖辈一起出钱为两人买新房,使得长辈出尽退休工资还要腆着脸去朋友处借钱……
还有哪家夫妻为孩子上学,想尽办法去徐汇、黄浦租房,留下年近七旬的父母留守老屋,既要父母贴补房租又不愿经常回来探望……
四位老人唏嘘地说完弄堂邻居们的闲话,又扯回了他们自己身上。
这天过午,季存从福州路上的书店挑选了书籍回来,去杨家小卫生间里冲洗满头满身的汗腻,就听呼啦啦和麻将牌的嘈杂中,于阿姨在问:“家旺,听说你家咏兰看中一套郊区的房子了?”
“是啊……在三林!”任家旺带了两分不满足,回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