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解封的档案第三百五十二章 罪有应得的汉奸
杜月笙带着家人出走香港。
他们一个隐居,一个出走,
剩下这个在投靠了鬼子的张啸林,
一下子就成了整个上海滩里面数一数二的人物。
它手下数万弟子,全都跟着它走。
不但让代笠手下的情报人员在上海举步维艰。
也让杜月笙的影响力和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弄死张啸林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想法。
林凡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警告过它。
让它不要跟着鬼子走,
没有想到这个流氓大亨,
终究还是走到了汉奸这一步。
对于这种人,林凡从来都是除之而后快。
按照代笠给的资料,这个汉奸最近在杭州。
林凡从陆路,一路沿着溧水、广德到德清。
一路上看到根据地的情况不错,
各个县城里面,已经看不到战争破坏的痕迹了。
城里那些曾经被鬼子炸毁的房屋,
都重新修建起来。
县城里面那些商户的生意都不错。
自从特种旅把鬼子打跑之后,
一直在对整个根据地的道路,通讯做投资。
这就给了百姓们很多的工作机会,
老百姓们的日子好过,手里有钱。
城里这些商户的生意当然好了。
林凡每到一个县城,都要去县城里的学校去看看。
特种旅在根据地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和夜校。
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要上学,
所有长期务工的人,也必须要上夜校。
只是对那些一直务农的人,才没有用到必须两个字。
不过特种旅一直都在宣传,并且在政策上对上夜校的人有优惠。
特种旅对上夜校的妇女,特别重视。
按照林凡的理解,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主妇,
可以影响一个家庭。
毕竟按照传统来说,男主外,女主内。
孩子跟母亲接触的时候是要长一些的。
一个有文化的母亲,对后代的教育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广德的山林当中,林凡特意去看了特种旅的兵工厂。
有了成熟工艺的产品,就在这里来进行生产。
现在特种旅已经在把自己的生产基地逐步分散。
在宜兴主要是研制舰船。
其余的产品都放到广德来了。
特别是飞机和火箭弹的制造,这是特种旅现在自己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强大武器。
林凡原本想要发展的大口径火炮,现在还无法进行试验。
大口径火炮动辄十多吨,必须配备牵引车。
或者直接研制成为自行火炮。
而这些不但需要有火炮制造技术,还需要汽车制造技术。
这对特种旅来说,技术要求有些高。
单单只是大口径的炮管,就是一道非常难以迈过的坎。
因此林凡暂时决定集中力量全力发展火箭弹。
这种武器对发射筒的要求不高,
主要的是现在特种旅已经有了一百二十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成功经验。
现在正研究二百四十毫米的火箭弹。
这是林凡在军事上要大力发展的方向。
另外就是对步枪的改进,原本要几年后才会出现的ak47在广德已经制造成功。
各个部件的工艺图纸都已经完成,就等着机器安装调试完毕,就可以进行试产了。
走了这一路,整个根据地里的情况,都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林凡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政权,初创的时候,都有可取之处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政权自己的调整和自洁了。
因此这一次出行,林凡每到一地,无论多忙,
都对当地普通百姓家里看看,听一听。
确保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最真实的。
实际上林凡这是多心了。
这里的根据地成立也才半年,并且又有大敌在外。
在这种时候动小心思的人还少。
走一路,看一路,林凡还是满意的。
现在因为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阻挡鬼子。
虽然把鬼子的机械化部队给堵住了,
但是给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林凡已经派人到洪泛区宣传:到句容去!到泗水去!
在这两个地方,林凡都做了准备。
到句容来的灾民,根据地会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县里面去开垦荒地。
组建根据地农场。
或者让他们进入特种旅的矿山、工厂里面去。
到泗水的灾民,全部按团组建农场。
一切按照军队编制进行管理。
这些灾民们大多身无余物,根据地要管吃、管穿、还要管住。
为此特种旅前些日子从鬼子身上扒下来的那些服装、被包都派上了用处。
在鲁南地区:
每个开垦团都由三千人左右组成。
分为十五个连队进行管理。
所有人统一在食堂吃饭,大家最先做的是修建房屋。
这些房屋都是这些人自己要住的。
顾修明按照林凡管理特种旅的办法来管理这些灾民。
鲁南支队当然无法对突然涌进来的十几万人提供不限量的粮食,
也无法对这些灾民们保证天天有肉。
但是顾修明给所有的灾民都是按照每人每天八两粮食进行配给的。
逃难过来的这些灾民们,知道鲁南支队给他们每个人都是八两粮食每天的标准。
大多数都对特种旅官兵们感激涕零。
也有少数人,见到鲁南支队每天把成千上万斤的粮食发下来。
由各个开垦团领在手里,再分到各个连队伙食团去。
有些人就想着在这些粮食上动手脚。
现在的灾民不只到了鲁南支队的根据地,更多的是到了别处。
到处的粮食都在涨价。
鲁南支队的大手脚,当然就引起了许多有心人的注意。
这些人开始联合开垦团里的一些人:
他们有意在做饭的时候,缺斤少两。
克扣粮食,在这些人看来:
反正这些粮食都是鲁南支队发下来的,
大多数的灾民都是吃白食。
每天有点吃的饿不死就行了。
这些人没有想过:他们自己也是灾民!
鲁南支队到了这边的人数原本就不多,只有四个连加上两个排。
就算是后面又派了飞行队过来,真正受过长期教育的,就只有这些人。
其余的人都是在战场上俘虏后转化过来的,这些人受到教育的时间还不长。
现在有一部分人,就是这样进入了管理开垦团的队伍当中。
那些灾民们,虽然没有接触到粮食,
但是鲁南支队在各个地方都贴有告示,
说明他们每人每天都有八两粮食。
这些人从开始吃饭的时候,稀饭还能够立得住筷子。
到后来能够照得清人影。
好多人都敢怒不敢言。
顾修明对开垦团的工作效率有些怀疑了:
房屋修建得越来越慢,有些地方甚至停下来。
他亲自到现场去看。
只一眼,就大吃一惊:他到的就安排在泗水城外三十里的一个场子。
整个场子里面的人,只看到十几个脸色红润的灾民。
其余的全都没精打采,皮包骨头了。
这个场子集中了五个开垦连,足足一千人。
负责这里的贾有德见到整个根据地最大的长官来了。
赶紧跑上来迎接。
十几个脸色红润的人都跟在后面。
那些正在筑墙的人,一个个有气无力,动作缓慢。
顾修明走到一个老头子面前:
“老人家!这房子修起来是你们自己住的。
怎么这么不出力啊!”
老头子看了他一眼,张了张嘴。
看到陪着他身边的那些人,一句话都没有说。
陪着顾修明一起过来的贾有德大声呵斥:
“长官问话呢!你聋了吗?”
老头子这才有气无力地说话:“我老了,干不动了。”
顾修明不再说话,就站在这里看着这些人筑墙。
贾有德赶紧说道:“顾团长!今天中午在我们这里吃饭吧!我们今天有鸡!有鱼!
还有酒!”
顾修明奇怪了:自己给所有开垦团,都没有配发鸡鱼这些的。
他笑着问道:“这些东西是那里来的?”
“换的!换的!”贾有德有些尴尬地陪笑。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用粮食跟别人换的。
“用什么换的?”顾修明的脸色不好看了。
……
贾有德无言以对。
看着顾修明的脸色越来越差。
“用了一点点的粮食换的。”他终于说了出来。
顾修明生气了,命令道:“把这些人给我抓起来。”
跟着他的士兵一拥而上,十几个脸色红润的人都被绑起来。
顾修明看着那些已经停工,不再干活的灾民问道:
“你们每天都有八两粮食,我知道吃不饱,
但是也不应该饿成现在个样子吧!”
刚刚那个老头子说道:“八两,二两差不多。”
“你们吃的是什么?”顾修明问道。
“可以当镜子照的稀饭。”老头子说道。
顾修明不说话了。
对贾有德命令:“带我去食堂看看!”
他们这一行人还没有走到食堂的时候,
就闻到一股饭香味道。
那些灾民们也不修墙了,跟着一起来看热闹。
走进食堂厨房的时候:
顾修明看到正有一个妇女铲了一铲黄土往锅倒。
他走近一看,气得眼睛都红了。
锅里明显能够看得出来是稀饭,虽然不算稠,
还是能够看到有米汤的样子。
可是现在却被人加了一锹黄土进去。
顾修明问道:“谁让你加黄土进去的?”
他的眼睛在厨房里面扫视了一圈子,看到边上有一个大锅正在蒸饭。
还有一个大盆,里面装了满满一盆的稠饭。
顾修明指着正在蒸的饭问道:
“这些饭是谁吃的?”
刚刚往锅里添土的妇人不说话。
顾修明冷笑着伸手,立刻有递上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
见到他拿枪在手,
那个妇人一下子就哭了出来:“这些干饭是贾团长他们的,
往稀饭里添土也是贾团长的主意。
他说都是要饿死的人了,
加些土他们也得吃,还能够少用些粮食。”
顾修明指着那盆稠饭问道:“这饭呢?”
“这是我们几个留着给自己和家里人悄悄吃的,
我们也吃不饱的。
只能够偷偷吃这些。”
顾修明看着锅里的稀饭,有些不解地问道:
“那么多人,就这一锅怎么够?”
刚刚那个老头子站出来:“长官不知!加上几桶清水,就够了。”
顾修明还是不解:“你们都知道每天自己有八两粮食,被克扣得这么厉害,
怎么没有人上城里去报告?”
老头子手指头颤颤:“有两个年轻人说要去告状,
第二天,人就不见了。”
顾修明这次更加气愤了:“你们把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