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成王败寇第一百六十九章 较劲
阅卷官选出来的试卷有十份,经过众人商议之后,推举出来其中的四份试卷,也就是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分别属于南直隶扬州宜兴县陈于泰,陕西延安米脂县吴帆徽,南直隶苏州昆山县吴伟业,南直隶淮安响水县夏曰瑚。
毫无疑问,本届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
接下来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代表所有阅卷官,介绍阅卷情况了,这是综合众人认识达成的共识,周延儒主要介绍的就是排名前四名的四篇文章,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周延儒最为推崇的还是陈于泰的文章,给其的评价是稳重大气,言之有物。
至于说其余几篇文章的排名,周延儒的意思。
周延儒本就是南直隶扬州府所属宜兴县人,与陈于泰为同乡,此番殿试遴选出来的一甲前三名,全部都是南直隶人,难道周延儒不知道避讳一番,或者说谦虚一番。
陈于泰、吴伟业和夏曰瑚三人的文章的确是写的不错,不过要知道陕西米脂的吴帆徽,人家是陕西小三元,乡试解元和会试会元,能力更是不用说的,而且在会试之中夺得之评价,乃是诸多阅卷官共同之意见,臣没有太多需要补充的,不过臣对周大人建议一甲和二甲有颇多可取之处,此番殿试,皇上想着招纳人才,故而提出了诸多的问题,期盼参加殿试的贡士,能够竭尽所能的提出建议,不过此番的殿试,绝大部分的贡士都没有能够理解皇上之心意,而吴帆徽是理解到皇上之用意的,在文章之中提出来了自身之建议。。。”
温体仁说到这里的时候,周延儒忍不住开口了。
“周大人,我正是考虑到吴帆徽为会试会元,才特别注意其文章的,尽管说吴帆徽理解到了皇上之意思,可提出的建议过于的幼稚,根本就不可行,参加殿试之贡士,不仅仅需要理解皇上之要求,更是要提出来切实可行的建议。”
“吴帆徽提出朝廷借助钱庄来解决钱粮之难题,这岂不是贻笑大方,官府怎么可能与商贾打交道,这天下都是皇上的,难不成还要找到商贾借钱,我朝确立士农工商之身份,农为本,商为末,朝廷做事情怎么可能本末倒置,若是依照我的看法,这吴帆徽连二甲,悉数都亮出了新的观点,本次殿试也是如此,此举不禁令人耳目一新,皇上需要的就是能够大力开拓之人才,不是因循守旧之人,若是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够如同吴帆徽这样,时刻考虑朝廷事宜,时刻考虑到百姓疾苦,皇上岂不是有了数不尽的人才。”
温体仁说的有理有据,让周延儒目瞪口呆,他一时间想不到什么反驳的理由。
人家周延儒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就等着开口的机会,此番的驳斥,虽然没有点名周延儒存在的失误,但是也隐隐指出了周延儒青睐南直隶的考生、轻视北方考生的意思。
这一点可是最为要命的,要知道这种地域之偏见和门户之见,就是党争出现的源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