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确实是个问题(1/2)

作者:风中的芦苇

从主妇到地产商人:最美主妇第二百五十章 确实是个问题

柳钢多少人才啊留学归来的博士,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多如牛毛,一大帮子人挤在一起,为这台热压薄板机会诊,不眠不休地奋战了两天两夜,头发熬掉了一地,双目赤红,还是没能解决问题,最后还得请来日本工厂的原厂技工帮忙。

这个小年轻,看上去像个学生伢子的小年轻,居然说得这般轻松?还打下如许赌注。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无聊找虐?

几个年老的资深高工,过来劝解赵长城:“年轻人,没必要这般作践自己,跟小鬼子治气,不值当他们的机器,只有他们会修这叫技术垄断,我们根本学不来,你就不要逞能了。”

赵长城道:“多谢前辈们的好意,请你们放心,没有李刚钻,不揽瓷器活。”

赵长城说完,再一次仔细地检程了一遍机器,有八分把握之后,这才随手拿起一根粉笔,在一个机箱盖的右侧画了一条白白的直线,指着那里说道:“来几个技工,把这里拆了。”

王宁见没人动,就吼了一嗓子:“你们都是木头人啊?动手啊。”

一个高级工程师小声道:“王总,这可是电机核心,日方有言在先,这东西不能拆。拆了要是修不好,日本人就放弃对全机的保修而且,他们肯定会趁火打劫,会漫天要价的。”

王宁瞪了他一眼:“这里听我的,还是听你的?”

“当然是听王总的”高级工程师背脊发凉。

“给我动手啊,你大爷的。”王宁一脚踢了过去。

高级工程师马上跳着脚跑开了,挥手道:“动手动手”

这一声喊,几个熟练的高级技工立即跑上前,在赵长城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拆着机芯外壳。

日本人得意洋洋地看着赵长城他们的动作,既不阻拦,也不指点。

轧钢车间里渐渐挤满了人,很多闻讯赶来的工人都往这里凑热闹!

人故意大声议论道:“这个年轻人,就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王总就答应给他两百万真是疯了。”

赵长城听到了,回答道:“我划一条线,只收一块钱,但我知道在哪里划钱,就要收两百万了。”顿了顿,又说道:“这就是技术带来的财富你们都要努力学习。”

王凤娟捅了捅王小慧的腰:“小王,你说赵书记懂这个吗。”

王小慧摇头道:“我拿不准。不过,我听说了,赵书记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中文系应该不开设制钢设备课吧。”

王凤娟一脸“汗”的表情,指了指那个日本,悄声道:“待会赵书记要是输了,要从那日本娘们的钻过去,这叫他以后还怎么见人啦?”

王小慧露出一脸苦笑,右手凌空切了一刀:“只有一个办法,把在场的所有知情人都咔嚓了。”

王凤娟一脸被你打败了的表情。

电机的外壳被打开,不想里面并不是机芯,还有一层坚固的壳包裹着,这层壳看上去就跟一个鸡蛋壳一般,完整无缝

技术员们傻眼了。

他们干了一辈子技术工作,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机芯。

日本人得意的哈哈大笑:“我早说过了,你们国家都没有人能修好它只有我们才有打开它的技术。”

王宁低下头,又敲了敲,满脸的惊讶:“4的薄板这种高强度的薄板材,我们国内都没有厂家能生。”

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发笑:“所以说,你们打不开它你们的焊接技术,根本无法进行这种薄板材的烧焊一个不小心,就会烧坏里面的零部件”说完,看着赵长城,猥琐的指了指日方女翻译的下面。

赵长城淡淡地道:“哦?真的吗?拿焊机来。

这次马上就有人拿来了焊机和防护面罩。

赵长城微微闭了闭能耐眼,焊接这门技术,他在前世练得炉火纯青,但毕竟太久没有试过手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手感。箭在弦上,容不得他多想,也没有时间去试验,拿起焊机。

焊机接通电之后,赵长城装好焊条,一个深呼吸之后,城然蹲下,全神贯注在那个精致的机械制品上。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只许成功,不许失。”

一道耀眼的刺目的强光,伴随着“滋滋”的声响,燃烧的焊条,像一把火焰之刃,神奇地划过光滑可鉴的薄钢板。

“哇”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一条笔直的开口出现在电机的外壳上,就像一把锋利的刀,飞速地划过洁白的水豆腐,只留下一个隐约可见的切口,整齐划一。

就连王小慧和王凤娟这两个门外汉,也看得出其中的功力与劲道。

“啪啪啪。”

车间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几个老焊工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神奇的焊接技术,他们还是

顽固的同僚头规划来?

赵长城道:“王镇长,你侄儿王坤的事,事先没同你商量,有些对不住你啊。”

王一冬抬起头,看着赵长城,嘴角浮起一抹冷笑:“这是他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谁叫他有眼无珠。”

赵长城知道这梁子算是结下了,虽然他很不情愿跟这个明水老镇长闹翻,但是,人家显然不接受他的道歉。

赵长城道:“王镇长是工作经验丰富的明水干部,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同心协力,将明水镇建设得更好。”

这话说得有些婉转,但王一冬还是听懂了,他抽了抽嘴角,说道:“你放心,私怨和公事,我会分得很清”他说这话时,上下牙齿是咬着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逼出来似的。

赵长城苦笑一声,伸手做了个请看的手势。

王一冬这才翻开赵长城的规划书,大致的浏览起来,只看了几页,就放下来,满脸的疑问:“小赵书记,什么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什么叫四化两型?这都什么新鲜名词啊恕我孤陋寡闻,从来没听说过。”

赵长城笑道:“农村城顽固的同僚镇化很好理解,城乡一体化呢,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

。‘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王一冬皱了皱眉头,显然还是理解不了,揉了揉太阳穴道:“小赵书记,你是不是待在书店里读了几本书,就鼓捣出这么一个东西来吧?这对工作来说,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不负责任的你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明水只是一个小镇,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离你的那个城市化,相差十万八千里哩这不是那什么,猴子想抓月亮,只能在水里抹,那成语怎么说来着?”

“水里捞月”赵长城道。

“对啊,你不也是明白人吗?这不就是水里捞月,看得见,抹不着嘛?现在村里的人,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已经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了,算是不错了。城市化?我们镇区离城市化还都遥遥无期呢遑论农村”王一冬越说越慷慨激昂:“小赵书记,你是年轻人,又得了志,难免志得意满,想干一番大事业,这想法是好的,可是你也不能异想天开嘛这简直是乱弹琴嘛。”

赵长城早就料到他会如此反应,安静地坐着,听他说完了,这才说道:“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的改革。只要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如果我们一味的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有大的进化和改变。”

王一冬坚决的摇头道:“小赵书记,你说的似乎有道理,可是,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镇能掀起新一轮改革?还是这般激进的改革?这太、太……总之,我持反对态度”

赵长城知道要说服这个老顽固,非费一番唇舌不可,但也没想到他是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

“王镇长,莱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当初这个村的村支书和村委会成员,他们冒的风险和面临的困难,比起我们来,要强上千百倍,他们成功了”赵长城继续他的说服:“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开拓事业,我们都在抹着石头过河。总要有一部分人敢为人先,敢于当这个试验田。我们明水镇,为什么就不能走在改革的前沿阵地呢?如果成功了,对明水百姓,对整个国家,都是莫大的功劳。”

“如果失败了呢?”王一冬五只手指在桌面上用力的敲击:“小赵书记,你想没有,我们搞这么大的动作,又是征地,又是拆迁,全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如果失败了,到时民情激愤,上告到省里甚至中央,我们还有活路吗。”

“王镇长,我们一步一步来,先找一个村做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至全镇这样,我们冒的风险是最低的。”赵长城只好抛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