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汉臣第三十八章:长安(一)
夜
皎洁的明月撒在了长安城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经过反射,地面像是积了一层水似的。
一队又一队握着长槊、穿着红色甲胄、戴着黑色盔缨头盔的士卒,举着火把,行走在黑暗中。
洛城门
一个骑着马,风尘仆仆的人影,给守卫递了一块传信。
不一会儿,在两个骑马的甲士的护卫下,他向城中驰去。
……
两个时辰之后
董仲舒穿着朴素的儒服,缓慢地走到了院子当中。
他微微侧身,慢慢地眨了眨浑浊的双眼。
抬起右手,轻轻地将额前的白发拨开,沧桑的目光,聚集在远处高耸的未央宫宫阙之上。
他的左手里抓着一份帛书。
一份刚刚从稷下送来的帛书、一份由老伙计亲笔书写的帛书、一份关乎儒家未来七十年的帛书!
董仲舒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因为平时无事,经常锻炼的缘故,力气并没有减少多少。
那副年迈的身躯,不断地颤抖。
他握紧左拳,任由指甲将帛书戳破。
上面的内容他已经阅读完了。
大体的内容,也已经了解透彻了。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公羊学派,死保司匡。
虽然与胡毋生相隔千里。
但是,早年的交情,让他异常了解这个老友的性格:沉稳、庄重、喜欢做学问。
论心境,整个大汉,那位老友称的人,可称宗师!
这得对儒学有多深的理解?
哪怕是自己……也写不出这种文章。
大学之道可谓是打破了儒家各学派的界限,不足千字,却贯穿了整个儒家,连接了天下儒生。
这种能够影响整个儒家的文章,在儒家传承的几百年里,都可谓是凤毛麟角。
哪怕是战国诸子,也不过如此了!
董仲舒仰着头,脸上的苍老的皱纹,变得更明显了。
他用右手握着左手手腕,双手自然放在身前。
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开心地笑了。
冥冥之中,他好像从手上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数不清的影子。
好像稷下最后一任祭酒的影子、好像看到了宗师子舆的影子、好像看到了大儒子思的影子,好像看到了大儒曾参的影子、好像看到了亚圣颜回的影子……
最终,好像看到了孔父的影子。
儒家四百年来,能做到承上启下的文章,唯此一篇。
董仲舒没有忍住,沐浴着月光,感慨着,“此文横贯古今,堪称六经之后,儒家……
值啦!
褚大在董仲舒后方五步的位置站立,注视那道激动的身影,小心翼翼地侍奉着,生怕出事。
忽然,苍老沙哑的声音,幽幽传来。
“褚大!”
“师尊!”
董仲舒闭着眼睛,沉声问道:“撰写此书之人,当真不属诸子百家?”
“嗯。”
“好啊!好!”
这位当世儒家第一人,笑容不减,满意地睁开了双眸。
瞳孔中的阴翳,尽数消散。
他转身,看着褚大,道:“如此人才,自当为我公羊所用!”
董仲舒激动地走了起来。
他背着手,在灯光昏暗的院子中来回徘徊。
影子映在墙上,时大时小,时长时短。
他的大脑开始疯狂运转。
褚大目光如炬,眨了眨眼,“师尊,您这是打算插手胶西之事了?”
“嗯。”
董仲舒驻足而立,抬起左手,看着已经团成一团,已经不成样子的帛书,再次小心翼翼地展开。
他高高举起帛书,透过月光,看着上面的笔迹,像是一个开心得老小孩似的,笑吟吟说道:“胡兄还是太保守啦。吾以为,兴儒家千年者,必此子也!怎能不助?”
褚大沉思片刻,道:“师尊,胶西乃诸侯王的地盘,我儒家插手,恐怕不太容易。”
“我知道。”董仲舒语气平淡,一副看尽世间沧桑的模样,“胡兄信中,一共提到两件事:军功,征购粮食。”
他将帛书塞进胸口的暗兜中,转过身,看着这个徒儿。
继续说道:“按照我对刘端的了解,这两件事,必定和他有关!”
褚大挠了挠头,不解地问道:“那我儒家应如何应对?”
董仲舒再次注视未央宫的宫阙,叹了一口气,道:“此事,只有那位插手!否则,无解!”
“那弟子明日便入宫拜见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