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以战促和
徐世昌,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虽然他在小站的练兵工作只有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二来是翰林出身,受到将领的尊重,皆称之为师;三来工作勤奋,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成绩卓著,声望很高,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
其后,徐世昌重掌中枢,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等到革命大发动,徐世昌借机运作,迫使清廷不得不依徐袁共商之六项“出山”条件,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各路军以皆归其节制,南下镇压革命。
从此,徐袁重新联手,袁开始唱主角,二人配合得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可以说,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曲,导演都是徐世昌。其中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数十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的计策,更是徐世昌所出。
按理说,徐世昌有如此大功,必然会得袁世凯重用。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世昌此时却激流勇退,跑到青岛闲居。
陈文强在由上海赴天津途中,曾至青岛与德国总督进行过秘谈,顺便也拜访了徐世昌。倒不是为别的,陈文强想从这位袁世凯第一幕僚那里获得些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袁世凯的性格和心理。目的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陈文强却知道了徐世昌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为什么徐世昌选择了激流勇退,是因为他有他的独到的思维逻辑。他受清廷厚恩,而实则一力助袁,因而进退两难,只能托言因“国变忧愤”,力辞太保,离京闲居,暂避“一时之谤”。如果马上弃清报袁,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而闲居不仕,还可算作不负皇恩的前清遗臣。再则当前局势仍动荡不安,袁世凯的宝座还不平稳,不如作个“局外人”以静观变化。
在陈文强看来,徐世昌并不是淡泊名利,而是想面面俱到,比较虚伪。但两面讨好的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常常是两面得罪。
而在天津与袁世凯会面交谈后,陈文强发出的众多电报中,便有给青岛手下的。所谓的手下,自然是龙兴堂这个秘密组织,或者是即将更名为情报局的机构。
徐世昌当然不会愿意来天津,陈文强动用地下力量,也是考虑到这一点。请不来便绑来,不肯来便威胁恐吓,陈文强相信那帮江湖兄弟的手段。
果不其然,当陈文强与徐世昌会面时,便看到了徐世昌满脸的愤懑,还有陪伴其身旁的两条大汉。手机用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