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同病相怜(1/2)

作者:段瑕

娱乐三人行第220章 同病相怜

如果单论刚才三首歌曲,平心而论,四个人包括若樱都唱得挺好听,并不存在那一首特别好听或者特别难听的情况。

为什么少时和经纪人们对《endlesslove》和《彼时彼日》的反应明显不如《离开我的理由》?

车光龙和段杉杉的表现基本被他们无视了,最多就是认同一下“嗯,还可以,音准没有太大问题。”

反而是唱得比他俩可能稍微差一些的若樱,因为关系亲近的缘故,获得了少时那几位鼓励性的支持。

但到了刘可韦那儿,全场石化了半天不说,孝渊和允儿还因为受了点刺激而彼此挤兑起来。甚至连当过星探的金洙勇,也开玩笑地说如果刘可韦年轻几岁就要劝他去转行去做idol的话。

仅仅是因为刘可韦颜值身材各方面都能碾压车光龙和段杉杉的缘故吗?

还是因为他在工作室的地位似乎比另两位高,所以被特别高看一眼?

可能有一小部分这些方面的原因吧,但肯定不是关键。

关键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音域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中低音域人人能唱,要想脱颖而出,更多靠的就是音色上的独特性。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粤语歌坛的主流审美取向就是中低音域,虽然同属于华语圈,可是香港歌手的风格与大陆和台湾完全两回事。

在粤语歌坛,绝大多数脱颖而出的“纯”歌手不考虑黎明刘德华郭富城等跨界歌星,都是音色极其特殊的存在,比如车光龙的本命张国荣,比如张学友,比如谭咏麟,比如罗文。

不是说他们不能唱高音,但是单论绝对高音的话,粤语歌手普遍拼不过国语歌手。

他们能成功站到粤语歌坛属于自己的那个高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都拥有各自足够特殊,能让人过耳不忘的音色。

反过来说,高音音域的话,音色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因为能唱上去的人本身就不多。

这个时候,谁能唱得更高在保持一定声音质量的前提下就成了决定性因素。

包括大陆和台湾,国语歌坛的主流审美取向是高音音域,所以大陆推崇的是刘欢孙楠满文军,台湾那边称霸的是刘可韦的本命张雨生动力火车赵传林志炫杨培安苏见信……

当然,这是把创作型歌手剔除了之后的比较。

创作型歌手自身就是稀缺资源,唱功好坏其实都无所谓了,譬如段杉杉推崇的郑智化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罗大佑黄霑等音乐才子,实际唱功都不出色,却都能红极一时。更不用说周杰伦陶喆汪峰之类唱功也不错的全能型唱作人。

理论上来说,不同类型的歌手之间是无法比较唱功的。

就拿华语圈来说,张雨生是高音,不在此赘述。而在娱乐圈里,演员的地位又比idol要高得多。

金洙勇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他的本意也是变相恭维居多,并没有真的认为idol这个职业能对刘可韦有什么吸引人,于是点点头哈哈一笑:“嗯,是我失言了,刘制作你别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