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双面朱祁镇(二合一)(1/2)

作者:无限循环

我成了大明勋戚176 双面朱祁镇(二合一)

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被送至阁臣中排名最末的高穀面前,由他票拟后递交到皇帝手中,再继续以朱笔批出。

所谓“票拟”,简单粗暴点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在奏章上面贴张小纸条。

但是这张票拟小纸条,就跟沈忆宸写的揭帖小纸条完全不同了。揭帖只是把奏章叙述浓缩精简,并不能对奏章原本内容,做出任何主观的裁决跟批复。

而票拟某种意义上,就是代入皇帝的身份进行批答,然后交给皇帝看一遍走个过场。最后再换上支朱笔,把票拟内容誊抄一遍,发还给上表臣子。

所以文武百官看到的皇帝批复,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内阁大臣们代笔书写的,他们的意志想法与皇权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内阁能取代丞相地位,侵占六部职权,成为大明权利中心的原因。

说到“票拟”权,就不得不提到“批红”权。

票拟程序最后一步由皇帝朱笔誊抄,就叫做“批红”,也可以称之为“批朱”。

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何能权侵朝野,被称之为“内相”?

原因就在于这最后一步,本应该是皇帝自己亲批的,他把这个权利下放给了司礼监。

想想看大明王朝政策的执行跟发出,全部都掌控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能不位高权重吗?

虽然在律法上面,规定了太监批红必须遵循内阁票拟的内容,最多就是更改下其中错别字。但问题是真正达到了权倾朝野这个地步,谁还会遵守律法的规定,改了又如何?

王振能做到宦官干政,靠的就是欺上瞒下,假传或者歪曲篡改谕旨!

“票拟批红”制度,等同于内阁跟太监,把国家政策的制定权跟执行权给瓜分了。

皇帝要是励精图治、雄才大略,还能把控住政治的基本大方向,不至于被下面的人随意糊弄。

要是这个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那就真成为了一个人肉橡皮章,压根就不知道帝国政策是些什么,又如何执行的。

并且内阁还有一项非常牛逼的技能,那就是皇帝如果不按照票拟内容颁布旨意,或者说绕过内阁直接发布圣旨。

这种圣旨就被称之为“中旨”,他们有权利封还不执行!

后世都明白权利是至下而上的,一旦下面没人听没人办事,就算高居帝王,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

同时这种状况也解释了,为何明朝文官集团会跟皇帝斗的不亦乐乎,本质就是在争夺对于国家的控制权,谁也不愿分享这至高权利。

阁臣高穀看着沈忆宸递交的揭帖,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因为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文笔极佳,内容上做到了简明扼要,文字上做到了清劲方正,卷面上做到了干净整洁。

可以说这就是东阁揭帖的标准模板,如若不看书写人的姓名,完全料想不到是出自于“实习生”之手。

果然三元及就交与我处理如何?”

听到这话,高穀还以为马愉是要用老师的身份,去嘱咐教导沈忆宸一番,并未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马愉打算什么都不做,把这份奏章跟揭帖原封不动的递交上去。

因为那日临朝观政,沈忆宸对西北战事表达的观点,马愉敏锐察觉到了朱祁镇情绪上的波动。如果这番言论再被皇帝看一遍,势必会影响沈忆宸在他心中的印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最无情便是帝王家。

一旦没有了皇帝的恩荣,沈忆宸今日爬的多高,来日就会摔的多惨。

想到这点,马愉神情其实有些落寞。

如果不是跟沈忆宸立场阵营不同,马愉是真心欣赏这个后辈,也愿意在官场上演一段师生佳话。

只能说很多事情会试前就注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另外一边当值结束后,沈忆宸回到公府直接就去找了成国公,想要为许逢原任职的事情寻求帮助。

毕竟沈忆宸入仕时间尚短,官场上认识的人不多。而且以往的那些人脉,都是科举线路积攒下来的,礼部跟翰林院官员为主,搭不上吏部这根线。

想要玩官员空降任职这套,必须得位高权重才能办到。沈忆宸目前认识的人中,达到这个标准只有两人。

分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以及成国公朱勇。

虽然现在沈忆宸已经摘不掉阉党的帽子了,但他始终不愿与王振有过多的利益纠缠。

毕竟被迫“加入”阉党是一回事,主动投身又是另外一回事。文官集团不是东西,也不意味着宦官集团又都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没得选择,只能求助于成国公朱勇。

看着沈忆宸前来,朱勇甚至没有等他行礼客气两句,就直接开口问道:“说吧,有何事。”

直奔主题,很好……

说实话,如果抛开父子这层关系,朱勇很多武将习性的行事风格,比文官更对沈忆宸的胃口。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父子这层关系,朱勇也就没这个态度了。

“公爷。”

沈忆宸依旧朝朱勇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道:“晚辈有一好友正在吏部听选,期望就任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长乐知县一职,还望公爷出手相助。”

“好友期望?恐怕是你期望吧。”

朱勇淡淡回了一句,上次沈忆宸就来托自己帮过一次忙,把李达等人从京卫指挥使司,通过五军都督府调任到三大营中。

就如同内阁跟六部在明初有着阁部之争一样,其实明初在军事上,还存在着府部之争。那就是五军都督府跟兵部,权利出现了重叠竞争。

五军都督府明初地位高于兵部,拥有各地军户的管理、各省驻军的训练、各地将领的升迁调动等等权限。而兵部最初,仅仅拥有各地驻军的调动权。

简单点说,五军都督府拥有统兵权,兵部则拥有调兵权。

双方一直处于明争暗斗之中,表面上看是两个机构的权利斗争,事实上却是武将勋戚集团跟文官集团的博弈。

只不过明朝前中期勋戚势大,文官集团处于下风。随着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勋戚集团瞬间垮台,兵部也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的权限。

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武将地位沦落到在文官面前不如狗。

调任李达等人的职位,对于成国公而言还能称得上是举手之劳。如今安排人到福州府长乐县任知县,得通过吏部去授官,相对要麻烦许多。

但朱勇在意的不是麻烦,而是沈忆宸到底想做什么,目标官职如此明确,背后绝对有所谋划。

“确实是晚辈安排的。”

沈忆宸也没有隐瞒,或者说在成国公这种级别的高官面前,是没办法用蹩脚借口解释的。

“加上之前调任李达等人掌兵,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成国公朱勇隐隐有种预感,沈忆宸所图甚大,甚至他感觉会超出自己的想象。

“晚辈所想无非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想用掌兵去兼济天下,你还真打算三千里外欲封侯!”

成国公朱勇语气震惊无比,他已经在脑海中大概猜测到了沈忆宸的意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