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另一片战场(上)(1/2)

作者:新手钓鱼人

走进不科学第四百三十三章 另一片战场(上)

会议中心后台。

听到高洪文的话。

潘院士慢慢摘下眼罩,一边从靠椅上站起身,一边问道:

“都准备好了?boliia实验室没超时?”

高洪文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卡着最后20秒来的消息,明摆着恶心人的。”

潘院士无所谓的笑了笑,表情看上去很随意:

“没事儿,这不正代表着他们没招了么,只能在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耍点小把戏,别太在意就行。”

“走,咱们去前台吧。”

说罢。

潘院士便拿起身边的西洋参一口抿到底,大步走向了前台。

半分钟后。

见到潘院士重新回到现场。

台下原本有些散漫的气氛瞬间一敛。

不少刚刚还在闲聊着的业内专家,纷纷坐直了身子。

与此同时。

直播间上的弹幕也从【无聊】【lol都没这么长的暂停】之类的吐槽,变成了齐刷刷的【要开始了?】或者【冲!】。

来到台上后。

潘院士依旧环视了周围一圈,开口道:

“现场的各位专家、媒体来宾,以及场外的同行、观众朋友,由于一些临时的突发状况,让大家久等了。”

“不过我相信接下来的成果汇报环节,一定不会让大家感觉白花了这一个多小时。”

“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先请技术人员接入参与本次复验的49家机构信号!”

话音刚落。

潘院士身后的大屏幕上,瞬间出现了一个7x7布局的视频画面。

这49个视频模块都分别标注有对应的机构名称,可以看出隶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实验室。

比如排在正站在主控台前,看着操作员在往设备中输入各种系数。

这个外表与霓虹知名男优结城结弦有几分相似的小老头,此时早已看不出往常笑吟吟的轻松感。

取而代之的。

则是一片固若磐石的严肃,以及一丝

若有若无的担忧。

几分钟后。

一位光头操作员停下噼里啪啦的手指,恭敬的对梶田隆章道:

“梶田先生,数据已经输入完毕了,现在开始对撞吗?”

神冈实验室的超级神冈探测器虽然主要用于检测中微子与探寻暗物质,做不了太高能级的粒子碰撞——毕竟没有那么长的管道嘛。

但中科院提供的数据却并不算特别超限,以神冈实验室的仪器储备,完全可以轻松做到对应的要求。

听到操作员的话。

梶田隆章深吸一口气,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语气勉强保持了往日的和蔼:

“请开始吧,松田君。”

光头男子利索的哈依了一声,飞快的输起了指令。

片刻过后。

一个由42条束流线组成的1/4波长超导原型腔飞速开启,一束铅原子核以极快的速度瞬间飞出。

并且在多弯消色差透镜的增持下。

短短十万分之一秒内,它们便再次获得了一次加速。

十万分之七秒后。

它们飞速的穿过了一个强度为26t的大间隙高场强超导扭摆器,开始了小角度的散射。

很多90或者00后在童年时期,应该都玩过一种长度大概二十多厘米、跟绳子差不多细、可以拿来甩着转圈的廉价烟花。

此时此刻。

这些散射的铅离子便如同被挥舞着的烟花焰心一般,在牛掰器的作用下开始了飞溅或者说散射。

而当两束‘烟花’同时开始转动的时候,一个小概率事件便发生了:

有些火花会碰撞在一起。

这些碰撞的‘火花’在撞击后存留下了对应的灰尽残余,这些残余迅速被检测设备记录了下来。

早先提及过。

电子的轨迹无法通过预先计算出来,只能通过一个云室来进行分析,属于一种概率模型。

中科院给出或者说徐云计算出来的这条轨道,也是一条概率数值。

只是概率相当的高罢了。

因此很快。

在按照对应的概率轨迹索引后,梶田隆章等人的面前便出现了一副能级图。

梶田隆章的目光在图表上停顿了几秒钟,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

作为曾经获得过诺奖的顶尖大老,梶田隆章只用数秒钟便做出了一个判断:

“观测量级134v,比中科院给出的数值低点,但依旧是电中性介子的性质”

“但4685∧超子体内自身拥有一颗π介子,不可能会再出现一颗相同的微粒,加上微分宽度的积分数据来看,它的自旋也必然是半奇数。”

“所以果然是一颗移动方式很特殊的粒子吗?”

不过很快。

还在感慨中的梶田隆章忽然想到了什么,原本还算澹定的脸色陡然一变,对身边的助手问道:

“饭村君,完成信号反馈给中科院那边了吗?”

名叫饭村的副手是个穿着格子衫的平头中年人,闻言很是古板的双腿并拢,朝梶田隆章一鞠躬:

“梶田先生,信号已经传给中科院了。”

“我们排名微微松了口气。

总算没给超级神冈探测器丢脸

但很快,这股轻松感便被郁闷给填补了。

按照华夏那边预先通知的步骤,接下来神冈实验室还要被强迫着与其他机构‘竞赛’四到五次。

这是逼着所有人拿出看家本领啊

真是该死!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步骤,不是说好的给华夏人拆台的吗?

为什么我们反倒成为台上的演员了??

抱有这个想法的机构数量并不少,只是到了这一步,谁都没办法能够退出了。

视线再回归直播现场。

为了让诸多观众能够尽可能的跟上这些业内人士的节奏,科院这次还给各个直播间配上了专业的研究员,以此来配合各个平台的解说。

与陈姗姗搭档的是个同样很年轻的女生,此人赫然是当初徐云项目组内的成员之一,博士在读的张晗。

陈姗姗虽然对学术知识不太了解,但控场能力还是不弱的。

在见到指示灯变绿了半数之后,她便对张晗问道:

“张博士,按照潘院士之前介绍的规则,现在是不是可以认为第一步环节已经验证成功了?”

张晗闻言绷着脸点了点头,可以看出她在镜头前还是有些拘束:

“没错,孤点粒子的制备是整个流程中最简单的一个环节,以这些顶尖机构的能力来说,想要制备成功并不困难。”

陈姗姗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继续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