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我耿直寡言的小姑父库狄干(二)(1/2)

作者:六镇民

奈何穿在帝王家第四十九章 我耿直寡言的小姑父库狄干(二)

自从大魏的孝文皇帝南迁洛阳之后,一部分北地酋长出身的官员,因为不耐洛阳暑热,被特批可以在夏天回乡避暑,冬天再回洛阳任职。这些人因此被称作“雁臣”,就是说他们像大雁一样夏去冬回。

我们小姑父便是如此,他那时一年可以休几个月年假,这很不错,特别是考虑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撑死了也就能放个春节假期。

但比起这种可以休年假的禁军军官职务,小姑父更看重自己部落酋长的身份:六镇大起义后,他见北方大乱,便毅然放弃了禁军的编制,在家乡领着族人们一起往南逃到了朔州避乱,随后被刺史费穆送到了尔朱荣伯伯那里,成了荣伯伯手下的军官,也就和同在荣伯伯麾下效力的我父亲搭上了线。

他们俩在共事期间,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后来就一起造了尔朱氏的反,携手打赢了广阿、韩陵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小姑父也在征战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功勋。

既然大家是过命的交情,父亲又看重小姑父的能力和背景,便撮合他和我们小姑两个人,小姑也同意了,这样我们两家就成了亲戚。

平心而论,小姑父无论在能力、操守等各方面都比大姑夫明显要强,可自从他娶进了我们这个大家族,我们家的平均文化水平却被他显著拉低了。

之前我们家文化水平最低的是我父亲和大姑夫,他俩读书最少,但至少还认字儿,批阅公文什么的基本没问题,而小姑父却是彻彻底底的文盲。他平时签字儿,名儿都写不全,只会写个“干”字,而且这“干”字的最后一竖,他还是从下往上写的,所以经常会穿过最上面的那道横,就成了“半”字去了俩点儿,十分滑稽,大家背地里都开他的玩笑,说他签名是在穿锥子。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叫王周的武将,也是不懂笔画顺序,他签名的时候,永远是先写周里面的“吉”,再写外面的框,和我小姑父的书法可谓异曲同工。而且这俩人还都不以文盲为耻,到死都坚持不读书认字儿,直到下一代才扫了盲。

但小姑父虽然文化水平如此低下,在同僚中却极有威信,这里面原因有三:

第一,他老资格:他跟随父亲以来,经常担任大军统帅,所以很多人都曾受过他的指挥,自然也就要尊称他一声老领导。

第二,他极负责:后来,某地发生了重大叛乱,事态极为紧急,父亲便派他当先锋去平叛。他接受命令之后,连家都不回,就直接出发了。在路上遇到了侯景叔叔,刚说了几句话就继续赶路,连饭都来不及吃,还是侯叔叔派人骑马赶上他给送的饭。

赶到目的地后,他发现敌军已经在河对岸集结了大批人马,手下们便都劝他不如采取保守策略,不要渡过河去冒风险,反正他只要守住了河这边,就算完成任务了,任谁也说不出什么。

但小姑父却看出,如果此时不渡过河,等对面一旦稳固了防御,就再也过不去了,也就等于把河对岸的土地和人口拱手让给敌人。因此素来持重的他,此次却力排众议,坚持冒险渡河,并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等我父亲亲率大军赶到之后,便借助小姑父建立的通道,迅速渡过了河,并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