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风而起第两千零二十章 佛像
元代《画塑记》关于刘元的造像记载很多,其中如“至治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诸色府朵儿只等大殿后御塔殿内……其西安置文殊菩萨像,其东弥勒像,咸以布裹漆为之”。
国内现存保留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元代的干漆夹苎十八尊者像,最早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七三年才转到洛阳白马寺。
关于这十八尊尊者像,文物鉴定补注里就特意声明“传为刘元塑”。故宫根据史料断定这批佛像最早来源于元大都的能仁寺。
到了清代,这门工艺形成了严格且复杂的规范,今据陆树勋所藏《圆明园内工佛作现行则例》钞本里,就详细记载的清宫庭制夹纻像的方法和物料:
“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压布灰十五遍,长面像衣纹熟漆灰一遍,垫光漆二遍,水磨三遍,漆灰粘做一遍,脏膛朱红漆二遍。”
“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严生漆、茏罩漆、退光漆、漆朱、砖灰、鱼子砖灰、土子等。”
所谓砖灰、土子,都是用以和漆的材料,现在国内制作漆器的匠人依然在使用。
砖灰就是用老青砖和青瓦磨制出的粉料,土子是用来控制漆汁干燥时间的“催干剂”,经常与之同用的还有一味矿物,叫密陀僧,也就是古法提炼银、铅以后,沉积在熔炉底部的硫化类方铅矿的矿渣。
因为轻巧,只是一个漆壳的空腔,所以夹苎造像十分方便携带。
但也正因为如此,夹苎造像也特别容易伤损,破坏起来就是一锤子的事儿,还容易被引燃。
同样因为携带方便这一点,很多造像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非常容易流散出国,现在的精品大多在国外,如米国大都会博物馆,弗利耳美术馆收藏的佛像,岛国唐招提寺鉴真像,无一不是精品。
现存世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隋代河北隆兴寺阿弥陀佛像,藏于沃尔特斯美术馆。
而最大的干漆夹苎造像现在只剩下了一个佛头,在岛国私人藏家的手里,仅头部高度就达495厘米,明显是从一尊完整佛像上切割并盗运出去的。
此外还有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元代三世佛夹苎造,历史记录“像皆是漆胎,妆严金碧,穷极精好”。
这些造像现在每一尊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都是彩漆和金漆,虽然远比流散国外的那些还要精美,但是年代却比不上它们古老。
现在周至桶里的这尊造像为莲花座座像,造像为深枣色的漆胎,通体一色,没有金碧朱色装饰,显得沉朴庄重。
造像高度有六十厘米左右,并不算特别大,但是衣服手足,已经可以看得出来经过精心的修造,文理特别细腻。
来到一间寝室的卫生间,打开水龙头给浴缸放满水,周至找来一枝抓笔,拿剪刀剪去一半的笔尖,用剩下的笔头蘸水,开始小心地洗刷起这尊造像来。
随着诸多的淤泥被柔软的羊毛笔头刷走,造像终于露出了真容。
由于长期受到胶泥的保护,造像保藏得异常完好,整个漆面光洁如新,在浴室的灯光下呈现出一种类似牛角的胶质感,似乎有些透明,但是认真看却又不透。
这一尊佛像,正面采背屏式半圆雕二段式的精典造型,佛像为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长眼,小口薄唇,嘴角微翘略含笑意。
将淤泥去净以后,各处衣着细节也展露了出来,佛像身穿通肩长衣,袒胸,内衣束帛带,衣纹疏朗,线条自然流畅。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掌下垂作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