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那一棵梧桐树104 两个男人各一半
「医网李进报告,蓝雪亭,你整理的医生建议注记,为什么朱医师的问题那么多?不会是你自己加上的吧?」
李进才不管其他人说蓝雪亭在项目里有多重要,还是依照他一贯的态度指责着。
「医网蓝雪亭报告,朱医师很认真,他在每一份建议书中都写了的,但是有些医疗名词,以及字迹写的很草,我的确没有看清楚,所以很多“待确定“的字眼。上周朱医师都不在,我已约了今天下午三点跟朱医师见面。他主要的问题在系统对精神发病的时间点有问题,他想知道凭据来源,时间是如何判定出来?还有如何去验证的问题。」
上周云熙要雪亭找朱医师,她原以为精神科医生都很温和,没想到他真的脾气挺大的。但其实朱医师的疑点是没有错的,建议书针对病患发病时的生理信息判断他认同。但是,他认为这个信息没有帮助。
他认为发病之前是“先有一个徵兆“,才会有生理反应。这是有优先顺序,等到生理信息有了再去提醒,似乎已来不及。
但这部份是很难去判断,因为“人“毕竟不是写了代码的“机器人“,你无法去读取他做了什么事。
但朱医生的期望,是利用ai 项目判断,去“未卜先知”,才能去避免之后的悲剧发生。
雪亭不懂医学,但是她突然想起,四月份许风跟她微信连络时,是不是先看到微信就开始流泪,而心才开始痛?不过也许只是神精传递慢一点或是自我感觉而已。
「李进,针对这模组,等下我们两整理一下判断参数。雪亭,你跟朱医师说,我们分阶段来,先以收集到生理信息之后能做的运用为主,不要因为这一个环节把整个项目卡停摆。」
朱医生想要判断依据也是有道理的,他交待著李进。
黄博士在指导云熙的博士论文也有提到此部份,如何在生理反应之前就可以先侦测到异常,但等于要把“人“,当成一个“机器人“,但是怎么做到?
云熙其实还没有一个概念,但博士论文就是要去挖掘还没有被实现的事,黄博说,云熙选了一个好课题,若他可以找到这个方案,将会造福很多人,但也是一个挑战。
「ai数据项目散会,接下来公安项目讨论,张亚及雪亭留下来。」
「小云老师,上周风亭的技术长黄大兴向我跟王常,很详细的介绍了风亭的产品。针对风亭吐出的信息到喂进idsa后,依照原有模型可以出那一些标准的医疗报告,我已邮了出来。接下去要更广大的ai医疗数据做支撑及判断的部份,王常他需要本周再研究规划,本周五才能提出报告。」
周日在雪亭回去后,云熙便开始看著雪亭寄出来的文档,包含了风亭收集的数据,但此部份虽尚未加上医疗的通讯协定,但也无碍做规格判断。
云熙看着文档,的确跟他之前的判断一模一样,风亭的产品优势主要在快速移动中的人脸辩识,并非信息内容,信息解析这部份已经很成熟,在网上随便都有注册都可以取到判断逻辑。
所以,重点反而是云熙的ai数据项目中,如何读取得更广大的数据,吐出更准确跟有效的数据。
「我昨天晩上跟张亚已经看完了,接下来我们只能等王常的报告,跟你这边的运用规划。」
「真高兴这个项目有了那么大的进展,看起来这项目其实并不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