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第172章 刘玄德书信明理刘伯安终定大事
“宗兄伯安亲启,弟刘备拜上。”</p>
“昔我汉室,威加海内,德被四海,然时至今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天下纷争不息。备闻兄长之名,如雷贯耳,知兄仁德宽厚,政绩昭昭,乃汉室之忠臣,百姓之父母,国家之支柱也。今备有肺腑之言,愿与兄共谋。</p>
“公孙伯圭者,其人性情刚烈,亦一时之豪杰,与公同守幽州之地,本应和衷共济,共御外侮。然因一时之忿,致生嫌隙,实乃公孙之过,亦备之所羞见也。今袁绍虎视眈眈,必有吞并幽州之心,其志不在小。若伯圭、兄长两相猜忌,则幽州危矣,汉室江山亦将归属他人。</p>
“备斗胆,愿为兄长与公孙伯圭间调和,使化干戈为玉帛。备虽不才,然亦知大局为重。愿以身作此担保。公孙伯圭若有不轨之行,备必率先讨之;若兄长疑公孙之诚,备亦愿以性命相保。”</p>
“兄长乃汉室宗亲,光武皇帝之裔,心系天下,备深知之。兄长与备同宗同源,今备愿与兄长携手,共扶汉室,使天下重归一统,百姓安居乐业。万望兄长以大局为重,弃小嫌而顾大体,与公孙伯圭和解,共御袁绍之患。”</p>
“备受先帝遗诏之命,奉天子、太后于临淄。备虽无大才,惟愿扫平四海,廓清寰宇,匡扶汉室而已。袁绍挟伪帝于邺城,名为大义,实则为一己私欲。天下乃汉室之天下,非袁绍一家之天下。”</p>
“备虽未曾与兄长相见,然兄长亲启此信,则犹如亲见。备实肺腑之言,愿兄审时度势,从善如流。若兄能纳备之言,则幽州有幸,汉室复兴有望。”</p>
“谨以此书,达于兄长之前,愿兄鉴之。备翘首以盼,愿闻公之回音。刘备顿首再拜。”</p>
刘虞阅读完刘备的书信,心中情感颇为复杂。刘备的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话语中自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力量。</p>
刘虞与刘备可谓是性格还比较相像。他同样重视自己作为汉室宗亲的身份,认为自己肩负着守护汉室江山的重任。</p>
面对袁绍与公孙瓒两方的夹击时,他不得不谨慎行事。袁绍势力庞大,背后更有汝南袁氏,可谓兵强马壮,且已占据冀州,对幽州又虎视眈眈。而公孙瓒虽然兵力不如袁绍,但其勇猛善战,且与自己有着深厚的积怨。若选择袁绍,答应他的条件,或许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难保日后不会成为袁绍的傀儡。</p>
“刘玄德名扬四海,若要他来担保……”刘虞正仔细考虑。</p>
刘备的书信,让刘虞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刘备的势力,在如今的天下数一数二,其仁德之名更传遍天下,且与自己同宗同源。更重要的是,刘备在书信中明确表示,愿意为自己与公孙瓒的和解作担保,甚至愿意以性命相托。</p>
如果不是郭图那一番言语,刘虞或许还没那么快地就决定此事。虽然荀谌、审配二人,确有好心,是实实在在地向促成刘虞于袁绍的合作。但有郭图这前科在,刘虞确实没法把大事交托于他。</p>
刘备这封信,没有刻意的修饰,但却偏偏击中了刘虞的心口。</p>
刘虞沉默片刻,目光在黄忠与简雍身上来回游移。这两个人是刘备派来的使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刘备的意思。</p>
“二位,汝主玄德的书信我已看过。”刘虞语气诚恳地说道,“只是……不知二位,可曾见过袁绍的使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