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第一百六十章陈国宝的想法160
第一百六十章陈国宝的想法</p>
眼看涌入神木的难民越来越多,在周边府县的官员眼里,有人认为赵无忌好大喜功,邀买人心;也有的认为他妇人之仁,不忍下手,其实早就该以雷霆手段驱散流民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像范仲平这样的,一面暗自庆幸自己早早把流民驱赶走了,去了一个大麻烦,一面又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等着看赵无忌笑话的。</p>
赵无忌目前面临的处境,陈国宝很清楚,所以他也很着急,一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个巨大的数量,即使仅仅是每人两顿稀粥。</p>
西北连年旱灾,本来就属于缺粮之地,如今还没到三月,最早的一批新粮上市,最快也得六七月,在这之前,粮食只会越来越紧缺。赵无忌手头粮食并不算少,但是支出粮食的地方也多,首先他要保证神木县的限价粮食供应,这是他的根本,万万不能中断的。</p>
其次,赵无忌最近和蒙古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也达成了战马换粮食的协议,以六万石粮食,换取两千匹蒙古战马,这样算下来,又少了六万石粮。</p>
林丹汗部如今缺粮缺的厉害,面临的局势比神木县还要严峻,据贵奇恰所言,近期已经有蒙古部落因缺粮而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了,以粮食换战马,倒还真不是赵无忌有多需要这些战马,赵无忌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供应林丹汗部粮食,来避免林丹汗因缺粮而孤注一掷袭击大明。</p>
若是林丹汗部落缺粮缺的狠了,必然会外出劫掠粮草,林丹汗打不过后金,那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大明百姓的身上了,虽然赵无忌不惧蒙古人,但是能在谈判桌上解决的问题,为何要在战场上争个高低呢?粮食换战马,则大明、蒙古双方都有利可图,若是真正爆发起战争,林丹汗一旦入侵,大明境内的百姓必然会遭受兵灾,而赵无忌若是全力在战场上对付林丹汗,那他又哪里有精力和人力去种植他的土豆和红薯呢?</p>
所以粮食换战马,势在必行,也不容中断,否则林丹汗狗急跳墙,大举入侵大明的话,最终必然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无论是大明还是蒙古,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只能白白便宜了皇太极。</p>
所以实际上,赵无忌手头真正能用在难民身上的粮食,其实是不多的,在陈国宝看来,这一万人就是个巨大的负担,大人如果不能当机立断,尽早解决难民问题的话,早晚会被这些人给拖垮的。</p>
陈国宝是孤儿出身,出身寒微,如今他担任乡勇队的把总,待到赵无忌四千人募兵计划的完成,他就会是带兵千人的军将,官职上大概类似官军的千总一职,而对于他来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也和赵无忌对他的提携和培养是有很大关系的。</p>
所以赵无忌对陈国宝来说,既是难得的师长,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上官,是以陈国宝一向对赵无忌忠心耿耿,绝无二话。</p>
如今赵无忌面临难民问题的困境,陈国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前几天赵无忌召集手下商讨难民之事时,陈国宝便再度提出驱赶难民的计划。</p>
陈国宝向赵无忌进言,既然难民中混有张献忠的探子,那正可以此为由头,首先把混在其中的探子抓出来,找不到的话便胡乱抓几个难民,然后用难民中混有奸细,企图聚众谋反的理由,将难民驱赶到别的地方,分散开来。 如此一来,哪怕只能驱赶六七千人离开,那剩下二三千人,神木县便也负担的起了,困扰大人的问题,也便得到解决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别人抓不住把柄,首先难民中确实混有奸细,其次一万多难民一旦群起造反,这责任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将这些难民分散开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